从市场流动性来看,比特币虽为市值最高的虚拟货币,但其单日交易量存在上限。以 2025 年 7 月的市场数据为例,全球比特币单日交易量约为 200 亿 - 300 亿美元,10000 个比特币按当前价格(约 6 万美元 / 个)计算,价值约 6 亿美元,占单日交易量的 2%-3%。如此大额的卖单进入市场,会引发价格剧烈下跌 —— 经济学中的 “冲击成本” 在此类非标准化资产交易中尤为显著,可能导致实际成交均价远低于预期,最终损失可达数千万美元。历史上,2021 年某机构抛售 5000 个比特币时,曾引发比特币价格单日暴跌 8%,印证了巨量交易的市场冲击。
合规性是更大的障碍。我国明确禁止任何虚拟货币交易活动,10000 个比特币的交易无论通过何种渠道(包括境外平台),均涉嫌非法金融活动。若通过地下钱庄或场外交易完成,还可能触犯洗钱罪 —— 根据《刑法》第 191 条,为掩饰毒品犯罪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所得而提供资金账户、协助转移资金的,最高可判处 10 年有期徒刑。即便在部分允许比特币交易的国家,大额交易也需经过严格的反洗钱审查,10000 个比特币的转账会触发监管警报,面临资金冻结风险。
交易渠道的局限性同样突出。主流交易所对大额交易设有严格限制,单笔交易通常不超过 1000 个比特币,且需完成 KYC(身份验证),这与虚拟货币 “匿名交易” 的宣称矛盾。场外交易虽可对接机构买家,但需依赖灰色中介,存在被诈骗、资金截留的风险。2023 年某案例中,某持有者试图通过场外交易出售 2000 个比特币,最终因中介卷款跑路损失全部资产。
更关键的是,比特币的 “可交易性” 建立在市场炒作基础上,其本身无实际价值支撑。当巨量卖单出现时,市场信心极易崩塌,引发连锁抛售,导致 “越想卖越卖不出” 的困境。此外,我国法律不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属性,相关交易不受保护,一旦发生纠纷,投资者无法通过合法途径维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