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技术操作来看,创建 ERC20 地址主要依赖虚拟货币钱包工具。用户可选择下载主流的去中心化钱包 App,如 MetaMask、Trust Wallet 等。以 MetaMask 为例,安装后打开 App,选择 “创建钱包”,系统会生成一组 12 个单词的助记词,这是恢复钱包的关键,需严格保密并按顺序抄写保存。确认助记词无误后,设置钱包密码,即可生成 ERC20 地址。该地址为一串 42 位的字符串,可用于接收 ERC20 代币,也可在交易平台绑定进行转账操作。此外,部分中心化交易平台会为用户自动分配 ERC20 地址,用户完成实名认证后,在 “钱包” 或 “资产” 栏目中找到对应代币,即可获取地址。
但需明确的是,ERC20 地址的核心功能是服务虚拟货币交易。我国早已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此类地址的创建与使用,本质上是为参与非法交易提供工具。这些地址缺乏监管,一旦发生资产被盗、转账错误等问题,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。例如,有用户因助记词泄露,ERC20 地址内的代币被瞬间转空,报警后因涉及虚拟货币交易难以立案。
从风险角度看,创建 ERC20 地址的过程中,用户信息安全难以保障。非正规钱包 App 可能存在恶意代码,窃取助记词或私钥;交易平台分配的地址虽有一定安全措施,但平台本身可能因涉嫌违法被查处,导致用户资产冻结。更严重的是,使用 ERC20 地址进行交易,可能涉及洗钱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,用户即便非主观故意,也可能卷入法律纠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