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密货币的全球浪潮中,BTC(比特币)与 USDT(泰达币)作为市场中的重要角色,其在中国的合法性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。从政策与法律层面深入剖析,能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二者在国内的法律边界。
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始终明确且严格。2013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《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指出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,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。这一文件首次为比特币的属性定调,否定了其作为货币的法律地位。
2017 年,监管进一步升级。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,不仅强调代币发行融资活动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,还明确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立即停止。对于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,要求做出清退等安排。这一政策直接打击了代币发行与交易行为,包括 BTC、USDT 在内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在国内的运营被全面禁止。
2021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再次发文,要求金融机构、支付机构等不得开展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业务,严禁为客户提供虚拟货币挖矿和交易服务。各地也纷纷开展整治行动,清理关停虚拟货币交易场所和矿场。这一系列举措表明,中国对加密货币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,从产业链各环节切断虚拟货币与金融体系的联系。
从法律层面来看,目前中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虚拟货币的法律,但根据现有法律框架,与 BTC、USDT 相关的某些行为可能涉嫌违法。例如,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洗钱、非法集资、诈骗等活动,将依法受到追究。此外,虚拟货币交易合同不受法律保护,因交易产生的纠纷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。
需要明确的是,中国并未明确将持有虚拟货币本身定义为违法行为,但严禁任何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以及交易炒作活动。个人持有 BTC、USDT 等虚拟货币,若未涉及交易、融资等活动,虽不直接违法,但也不受法律保护,且面临价格波动、平台倒闭等多重风险。
综合来看,BTC 与 USDT 在中国不具有合法的货币地位,相关的交易、融资等活动均被严格禁止。投资者需充分认识到其中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,遵守国家监管规定,远离虚拟货币交易,避免自身权益受到损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