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 2015 年主网上线以来,以太坊通过十余次重大升级持续突破技术边界。这篇时间表不仅记录着协议迭代的时间节点,更折射出区块链从单一数字货币向去中心化计算平台的范式革命。
2015 年 7 月 30 日:Frontier(前沿)
作为首个公开版本,Frontier 仅支持命令行操作,区块奖励为 5 ETH / 块,Gas 上限硬编码为 5000。这一阶段如同区块链的「拓荒时代」,开发者需直面网络不稳定风险,但也为后续创新埋下种子。
2016 年 3 月 14 日:Homestead(家园)
首个稳定版本引入 Mist 钱包和 Solidity 智能合约语言,取消中心化的金丝雀合约机制,交易创建合约的 Gas 成本提高至 21,000。此次升级标志着以太坊从技术验证转向商业应用,直接催生了 2017 年的 ICO 热潮。
2016 年 7 月 20 日:DAO 分叉
因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The DAO 被攻击导致 1500 万 ETH 被盗,社区通过硬分叉追回资金,分裂出以太坊经典(ETC)。这次事件成为区块链治理的标志性案例,凸显社区共识的力量。
2017 年 10 月 16 日:Byzantium(拜占庭)
引入 9 项 EIP 改进,包括支持 zk-SNARKs 隐私技术、优化叔块奖励机制,区块奖励降至 3 ETH / 块。此次升级使 Layer 2 扩容方案成为可能,为 DeFi 爆发奠定基础。
2019 年 2 月 28 日:Constantinople(君士坦丁堡)
通过 EIP-145 等优化智能合约执行效率,Gas 成本降低 15%,并推迟难度炸弹 12 个月。配合同年 12 月的 Istanbul 升级,以太坊虚拟机(EVM)性能提升 30%,支撑起 DeFi 协议的复杂交互。
2021 年 8 月 5 日:London(伦敦)
EIP-1559 重构交易费用模型,基础费用销毁机制使 ETH 首次具备通缩属性。此次升级后,ETH 年通胀率从 4.5% 骤降至 0.5%,推动其从「燃料」向「资产」转型。
2022 年 9 月 15 日:The Merge(合并)
通过 Bellatrix 和 Paris 两次升级,以太坊完成从工作量证明(PoW)到权益证明(PoS)的跃迁,能源消耗降低 99.95%,验证者质押门槛定为 32 ETH。这一里程碑使以太坊成为全球首个完成碳中和的主流公链。
2023 年:Dencun(坎昆)
引入 EIP-4844 实现 Proto-Danksharding,将 Layer 2 交易成本降低 90%,区块可容纳的 Blob 数据量提升至 3 个。此次升级使 Arbitrum 等 Rollup 的 TPS 突破 2000,为大规模应用铺平道路。
2025 年 5 月:Pectra(光谱)
通过 EIP-7251 将验证者最大有效余额(MaxEB)从 32 ETH 提升至 2048 ETH,整合大型质押服务商的验证节点,释放网络带宽。同时将 Blob 容量上限从 6 个提升至 9 个,Layer 2 交易费用进一步下降 40%。
2025 年底:Fusaka(融合)
引入 PeerDAS(点对点数据可用性抽样)技术,节点只需下载区块数据的 1/64 即可验证全网状态,使运行全节点的硬件要求降低 90%。以太坊虚拟机(EVM)通过 EOF 格式彻底重构,智能合约安全性提升 5 倍以上。
2025 年后的升级将围绕「分片技术回归」展开:通过 64 条分片链并行处理数据,配合 RISC-V 架构替代 EVM,目标实现 10 万 TPS 的处理能力。zkEVM 与 Layer 1 的深度集成,将使传统金融机构能够在合规框架内接入 Web3 生态。
十年间,以太坊从「数字黄金」进化为支撑万亿级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。每次升级都在重新定义区块链的可能性:从 Frontier 的 5000 Gas 到 Fusaka 的无限扩展,从 PoW 的高能耗到 PoS 的可持续性,从单一链到多链协同。这条时间轴不仅记录着技术突破,更见证着人类协作范式的重构 —— 当 Pectra 的验证者网络与 Fusaka 的分片系统最终成型,我们将看到「世界计算机」的终极形态。